剛剛過去的2007年,上海經濟“變綠”在前幾年的基礎上又進了一步:完成了2007年初制定的節能降耗4%和污染減排2%的“硬指標”。2007年,本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28天,比2006年增加4天,空氣質量優良率提高了一個百分點。城市環境的“晴雨表”之一———散布全市的上萬條河道更加“健康”,列入整治計劃的黑臭河道大都已經脫胎換骨。
事實上,幾年以來,上海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視節能減排工作,把節能減排列入重中之重的工作之一。按照國家下達的“十一五”節能減排目標,上海舉全市之力,攻堅克難,全力推進,取得了明顯的成效。
節能降耗做好“減法”
最近,市經委節能處在最醒目處貼了一張彩色表格:表格
中標有紅橙黃綠四種顏色,分別代表不同的能耗等級,綠色代表能耗最低。全市79家工業能耗大戶企業無一例外一一對應。用這四種顏色給企業能耗“排座次”,目的是實施不間斷能耗監控,抓住全市能耗的大頭。事實上,伴隨著上海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,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,上海能源消費量一直保持增長趨勢。從長遠看,要讓上海發展性指標保持上揚勢頭,當前就必須在約束性指標上做“減法”。
在這個規劃指導下,2006年上海調整淘汰了劣勢企業640家,淘汰了12座礦熱電爐、1座吹氧轉爐、2座
真空爐,還把申佳
鐵合金公司、上海焦化公司1號焦爐等一批工藝陳舊、能源利用率低、污染排放量高的企業、
設備“調整”了下來。去年,上海繼續推出了包括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、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在內的十大舉措,排出了要淘汰的劣勢企業、劣勢產品和落后工藝600個。目前,鋼鐵、
電解鋁、銅
冶煉、鐵
合金、電石、焦炭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投資項目在上海都實行了從嚴控制。
本市實施的“十大節能重點工程”節能成果也初見成效。這十大工程包括
建筑節能、家用電器節電、綠色照明、城市交通節能、政府機構節能等。2007年至今,圍繞這“十大重點節能工程”,本市企業已經上報243個
節能技術改造項目。市經委已經對年節能500噸標煤以上的項目分兩批評審,確立78個項目,節約標煤將超過50萬噸。據悉,這些項目將以“企業投入90%+政府補貼10%”的方式進行。
環境治理多做“加法”
時值深冬,寒意漸濃,而在上海化工區投資建設的人工濕地內,卻岸芷汀蘭、郁郁青青;^的大部分工業廢水都將從廢水處理廠流向濕地,在植物、微生物和土壤的聯合作用下再次凈化,流回園區,循環利用于工業流程。在做好節能“減法”的同時,上海在精打細算地做著一道道環境治理設施的“加法”。據粗略估算,2007年上海在環保上投入的資金超過300億元,占同期本市生產總值的3%左右。
根據國家下達的“十一五”污染物總量控制要求,到2010年,上海的二
氧化硫排放量在2005年基礎上削減26%,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在2005年基礎上削減15%。早在2006年,市政府就成立了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,2007年,又分別成立了由市政府各職能部
門和減排責任單位為成員的減排監控協調小組,在全市形成了各司其職、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。
2007年,上海新建了上海石化熱電廠、申能星火、吳涇第二電廠的脫硫設施,脫硫效率均達到90%以上,投入運行的脫硫機組合計為102.4萬千瓦。在水污染處理方面,去年竹園第二、新江、奉賢東部、奉賢西部、崇明城橋等10座污水處理廠相繼建成并投入運行,新增污水處理能力達每日79萬噸。而天山、曲陽等11座已建污水廠通過加大污水截污納管,也增加了污水處理量。今年,上海則要建成515萬千瓦機組的煙氣脫硫工程,加緊新建脫硫設施的調試工作;進一步加大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力度,郊區各區縣進一步加強污水廠網建設和納管工作。此外,還將著手開展氨氮、總磷、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總量控制工作。
破題關鍵是突破瓶頸
節能減排實實在在關系著民生,也實實在在關系著城市的未來。雖然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,上海在節能減排上壓力依然很大。專家認為,下一步破題的關鍵是切實解決制約上海長期發展的瓶頸問題。
同濟大學最近公布的《上海市應對氣候變化碳減排研究報告》指出,目前上海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仍占有相當的比重;而上海服務業的比例只占50%左右,盡管該比例高于全國平均水平,但仍低于發達國家70%的水平,且服務業內部存在著低技術含量、低附加值,整體競爭力不強的行業占據主導地位的問題。另外,隨著私家車加速進入家庭,交通運輸業用能增幅明顯。這樣的產業結構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節能降耗的效果。因此,專家建議,應加快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,推動產業升級,降低高耗能產業的比重。其中,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是上海市產業結構優化的重點。
具體而言,現代服務業發展要以信息化為基礎,以金融業、現代物流業等產業為重點,不斷加強綜合集成,提升現代服務業的層次、規模和能級。以舉辦
世博會為契機,大力發展旅游、文化、體育、會展業,完善服務體系。運用新理念、新技術、新業態,加快改造和提升商貿流通等傳統服務業。先進制造業方面,應積極發展
新能源新材料產業,重點攻關
光伏產業和風能等裝備和材料,推動氫能產業發展,大力發展半導體照明材料、
節能建筑材料等新材料產業,力爭
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研發、裝備制造、檢測和應用達到國內領先水平。
與【】相關熱點資訊:
【了解更多 “” 相關信息請訪問
節能專區 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