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空玻璃中,內道丁基膠以寬約為0.3mm一0.5mm的線帶與外道密封膠接觸,故丁基膠與外道密封膠之間主要受到線應力,因此要想檢測丁基/硅酮中空玻璃密封膠的粘接類型,通常采用剝離
粘結性來表征。
2 .1離粘結性試件的制備[1] [2]
2.1.1丙酮擦洗尺寸均為75mm x 50mm x 5mm的
鋁合金板及無色透明無鍍膜的
浮法玻璃若千塊,干燥后備用。
2.1.2丁基膠用壓機制成3mm厚的膠片,剪成75mm x 40mm大小,分別正中粘接于鋁合金、玻漓板試片上。
2.1.3在丁基膠的周圍置上一個尺寸為75mm x 40mm x 2mm模框,用壓機將丁基膠片壓成(2士0.2) mm厚的膠層,擠壓出多余的膠。
2.1.4丁基膠長度方向的端部上橫向放置一條25mm寬的防粘遮蔽條。
2 .1 .5取已在環境溫度為5-30
。C,空氣相對濕度為35-75%的條件下放置24h的
硅酮膠試料,正中涂抹在丁基上,涂抹面積為75mm x 25mm,涂抹厚度約2mm。
2.1.8分別采用市售含礦物油的硅酮中空玻漓密封膠、市售普通硅酮中空玻璃密封膠和華亞試驗硅酮膠各制樣若干。
2.1.7將制得的試件在標準條件下養護7天。
2.1.8將硅酮膠從防粘遮蔽條處揭起,在與丁基膠結合處以大于90
。方向拉扯硅酮膠并從丁基上剝離,觀察丁基膠與硅酮膠接觸面的破壞類型。
2.2試驗結果與討論
2.2.1不同硅酮膠對丁基/硅酮中空玻璃密封膠粘接破壞類型的影響。
通過試驗,采用不同的硅酮膠與丁基膠制成剝離試樣,其界面狀態有三種情況:一是丁基/硅酮中空玻璃密封膠接觸面不相容,有洛解現象,指觸手變黑,特別是制作硅酮膠用的有機
硅油漲價后,個別密封膠生產廠家為了降低成本用礦物油部分戴全部取代
有機硅油后,使得硅酮膠中的礦物油隨著時間的推移,逐漸向丁基膠中遷移,溶解了丁基膠中的基礎原料,因而指觸丁基/硅酮接觸面有粘手黑的物質即為溶解了的丁基膠(見圖五》;二是丁基/硅酮中空玻漓密封膠接觸面相容但不粘接為一體,丁基膠、硅酮膠各自為相,兩者分離面光滑(見圖六),目前市售硅酮膠與丁基膠的接觸面多數屬此情況;三是丁基/硅酮中空玻璃密封膠接觸面相容且粘接為一體,剝離破壞不是從兩者界面處破壞,而是從強度較弱的丁基膠處破壞(見圖七)。

(1)破壞試驗的環境溫度對丁基/硅酮中空玻讀密封膠粘接類型的影響。

1—丁基/華亞試驗硅酮中空玻璃密封膠
2—丁基/普通硅酮中空玻璃密封膠
A區—屬內聚破壞
B區—屬混合破壞
C區—屬界面破壞
上一頁123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