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內容由[中國幕墻網]編輯部整理發布:
“鳳凰中心”顛覆了我們建筑幕墻專業以往的工作習慣和邊界。
常規的建筑都是有模數的,而這個項目則是通過50 條鋼肋不斷旋轉變化,基本上沒有一塊玻璃、一段料是一樣的。我們當時想,建筑如果要用這種類似“手工藝”的方式來做,那么這些材料的加工和實現,就會變得非常麻煩,將會產生很多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。

▲50條三維曲線的鋼結構肋形成的外罩幕墻框架

▲屋面外罩鋼結構局部放大 / 投標時的幕墻樣板

▲內傾、外傾板片的區分 / 外幕墻面積約53575.96㎡

▲內傾 / 外傾

▲屋面外幕墻系統組成:A.標準單元;B.頂部單元(即可開啟天窗);C.底部單元;D.非標準單元(拱底部分)

▲確定幕墻板塊與鋼結構基礎控制面、基礎控制線、混凝土主體結構的關系

▲軟件配置、模型數據提取,建立初步的幕墻模型。

▲幕墻模型生成的定位加工、安裝控制數據、逆向校核

▲通過對支撐鋼結構誤差測量,確定實體與理論模型誤差

▲四點支撐支座設計

▲圓立柱組框

▲單元板塊銜接對插


▲熱工性能設計

▲幕墻深化設計節點;縱橫剖面

▲測量防線原則

▲單元幕墻定位與支座定位

▲現場實測與理論模型值的校核
回想起來,“鳳凰中心”的最大經驗,就是趙總時常鼓勵我的,“辦法總比困難多”。做完這個項目,我覺得真是這樣。再大的困難,把它一點一點分解,拆開、拆到無限小的時候,這個事情就解決了,但是拆解的過程很痛苦。這個項目的鋼結構的監測等問題不斷被降解,降解到最后,真正的幕墻“打點”就都可以打在了“腰眼”上了。經過之前的詳細分析,背后又有大數據支持,工作就變得簡單了。CATIA 模型出來之后,我們對每個細節都做了思考。比如說,每個玻璃鱗片(詞條“玻璃鱗片”由行業大百科提供)與鋼結構之間都有一個圓管“抱箍”,為了保證一個個鱗片在空間上的“跑動”,最初這個抱箍的設計非常復雜。它必須能“抱住”,還要能調節能旋轉,上面還有一個萬向節頭,要適應3 個維度6 個軸向都能動。但是真正施工時,不可能用這么復雜的節點,必須簡化。最終我們在抱箍上有一個旋轉,設置一些牙口能左右移動,鋼框架上的圓管做螺扣可以上下調節,可移動的范圍都不大,都只在2 ~ 3 厘米,用很簡單的方式解決了問題。最后,我們這個抱箍獲得了技術專利。

▲支座自由度:可左右調±25mm,上下調±30mm

▲鋼抱箍

▲施工誤差的控制:各施工分區間:預留收攏位置板塊,消化變形

▲施工誤差的控制:施工分區內同步,對稱安裝

▲施工誤差的控制:分段安裝,分級控制

▲滿堂架腳手架效果圖與內外多排腳手架效果圖


▲腳手架搭設、實施



▲鋁板(詞條“鋁板”由行業大百科提供)根據邊界曲線建立曲面(詞條“曲面”由行業大百科提供)

▲鳥瞰幕墻工程整體演進